简明幽默学
1984年12月第1版 1990年12月第6次印刷
 

《提辖·扫地僧·红衣主教》

三题:提辖·扫地僧·红衣主教

出题者: @破谷 


I·前言

三题故事作为一种游戏,其运作机理大致相当于罗夏测试,可作为出题者窥视应答者(本文中即作者)心理的一种手段。与罗夏测试不同之处则在于:1)应答者同样可通过题目(两者间唯一媒介),对出题者的心理作反向窥视;2)第三者(即假想的读者)的介入。


II·作者猜测:假想的读者期待一个“故事”。于是便有了下面几段文字:

康熙十三年三月十七日,五台山清凉寺举行文殊菩萨的开光大典。大典当日,山腰的亭子里突然闹翻了天,一个宋朝来的提辖与一个扫地僧扭打在一起,两人比拼内力,整个山西地区都有震感。

那提辖,原本是来五台山出家的。几百年前他在甘肃犯下桩命案,躲在流沙河底逃避追捕,后来改朝换代,又改朝换代,又又改朝换代,他终于憋不住气,上了岸,得到高人指点,决定出家行善,洗清罪孽。谁料上山那天,适逢开光大典,善男信女把山道堵了个水泄不通,走到半山腰,就再难往上半步。

而那扫地僧,则是天地会总舵主韩志邦手下大将,恰好也是宋朝人,曾和契丹人和鲜卑人交过手,受了点内伤,便闭关修炼,后来改朝换代,又改朝换代,他原准备出山,但打了个瞌睡,就又改朝换代了,结果还是天地会的人请他出山,帮忙反清复明,替天行道,劫富济贫。三月十七日那天,他来五台山,是奉了总舵主的命,要行刺一个满族人的。

两人便在亭子里休息,后来便打了起来,为何打了起来,不重要。重要的是在两人的内力激荡中,五台山开始向东倾斜。围观者中,一个睿智的黑人老头说,两个绝世高手在深山中比拼内力,是一个不稳定系统,要让系统稳定,必须有第三个绝世高手介入。

话音刚落,一个红衣主教从半空中降落,带着滚滚雷声,加入了战团。五台山回归了稳定。

(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。)


III·作者又猜测:假想的读者看不懂这个故事,并觉得它是无意义的。于是便有了下面几段文字:

我们对出题者的心理作反向窥探。线索有两条:1)出题者在出题前阅读了作者的上一篇三题《天地会·计划书·元宵节》(以下简称《天元》);2)出题者给出的题目(提辖·扫地僧·红衣主教)。

第一个题目,提辖。显然是指那位曾经拳打了镇关西,倒拔了垂杨柳的英雄人物。出题者受到某个“激励”出了这一题,这一激励,应当是《天元》一文中的“五台山”(也许《天元》中的某些市井描述也增强了激励的效果)。所以,在本故事中,提辖的故事背景照搬了原始设定。“五台山”被保留作为舞台和动机,体现其“激励”的作用。因为武器的关系,又与流沙河有了些牵连。

第二个题目,扫地僧,就没有那么显然了。但我们可以合理地猜测:出题者在构思这一题目时,思路仍受《天元》的武侠设定影响。虽然,作者在《天元》中所描述的“天地会”其实隶属于陈文统先生著作《七个天山剑客的历险记》中的故事体系,但查良镛博士在《鹿鼎公爵的传记》一书中描述的“天地会”显然更加深入人心。出题者可能因这一层联想,更远地想到了查良镛博士塑造的另一经典人物,即扫地僧。所以,在本故事中,扫地僧虽保持了部分设定,但他(包括他在故事中出现的原因)与天地会联系紧密。

第三个题目,红衣主教,是一个敷衍,但又不是完全的敷衍。三题故事规定,出题者必须出三个题目,不多不少。所以睿智的黑人老头说,要有三个绝世高手,系统才稳定。出题者遵守这一规则,但在出题时又心不在焉(从其被《天元》一文影响了思路,已经可以看出端倪。至于心不在焉的原因,会在文末指出),所以要想出第三个题目,最简便的方法便是顺着前两个题目的思路,即第三题目也应该是一个人物。但是,(这也是出题者体现其巧妙用心的地方,)如果第三个人物依旧属于古代中国的江湖草莽范畴,则敷衍的态度就过于明显了。最终,出题者选用了背景迥异的“红衣主教”,以作出绝非敷衍的姿态。(作者完全被这一姿态骗了。)所以,在本故事中,红衣主教是为了达到系统稳定,天雷滚滚地、生硬地加入战斗的。他的背景就不重要了。

分析至此,出题者大概在偷笑,因为作者大概犯了个错误。但是,作为一个正派的绅士,作者只能含蓄地提醒诸位:“红衣主教”未必是个“人”,很有可能是某种植物,鲜艳的、带刺的。

 
评论
热度(2)
© 简明幽默学/Powered by LOFTER